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从主旨、主责、主业的科技视角,系列推出《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00期官微专题,用公开资料回放1925-2025年100年间,在工会、工厂、工人身边发生和记录的科技历程,去重温创业历史,再现重大发明,展示工业成就,歌颂劳动伟大,讲述中国故事。
本期为第15期。
1.中国生产出第一根电缆
1939年7月1日,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又名昆明电缆厂)在昆明建成投产,并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根电线。这是我国电线电缆工业的开端,被誉为“中国电线电缆工业的摇篮”。
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于1936年3月开始筹建,原址选在湖南湘潭。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厂重新选址于昆明。
1939年至1945年间,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共生产各类电线电缆导体4330吨,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旧址于2019年10月被国务院认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专门科研机构成立
1939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专门科研机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并从各条战线抽调30多名科学技术专家投入工作。
同年12月下旬,陕甘宁边区第一次科技盛会——自然科学讨论会召开。会上专家学者建议将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同时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前者主抓教学,后者主抓科研,这一建议获党中央采纳。自然科学研究院的成立,吸引了3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形成地质、化工等8个专业组,为后续自然科学院的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1940年1月,研究院正式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
3.白求恩医生发明三项实用医疗设备
第一项是药驮子。1939年2月,白求恩率医疗队深入冀中平原。面对日军“扫荡”频繁、传统药箱不便转移的困境,他受当地农民驴驮子启发,设计出“拱桥式药驮子”。该设备由两个对称木架组成,内部采用防震设计固定药品和器械,将药品按编号分区,展开后可拼接成手术台,配合敷料筐实现“移动手术室”功能,满足100次手术需求,10分钟内即可完成转移部署。这一发明被贺龙师长称为“马背上的医院”,在冀中军区迅速推广,使战地救治效率提升40%。
第二项是肋骨剪。1939年5月,白求恩在摩天岭战役中发现传统骨剪难以处理伤员胸腔碎骨。他借鉴鞋匠剪刀原理,改进出“白求恩肋骨剪”。柄长与刃长比例达9:1,可单手施加150公斤剪切力,轻松切断肋骨。避免误伤软组织,配合X光机定位,使胸外科手术死亡率从35%降至12%。1939年6月实现量产,装备晋察冀所有战地医院。
第三项是铁制“助理医生”。1938 年11月,白求恩在松岩口模范医院发现手术助手人力不足问题。他设计出机械臂装置,可固定手术牵开器,节省1-2名助手。30秒内完成手术台适配,比人力操作快5倍。通过螺旋齿轮实现0-15cm深度调节,适应不同手术需求。可拆卸部件用沸水消毒,解决边区无菌环境缺失难题。1939年春投入使用,使手术效率提升30%,并衍生出“巡回手术车”等改进型号。
4.八路军制药厂正式投产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首个现代化制药厂——八路军制药厂在陕西省旬邑县吕家村正式投产。
该厂采用“土洋结合”模式,利用石碾、铁锅等农具,成功生产出奎宁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硝酸士的宁等20余种西药,以及大补丸、行军丹等80余种中成药。研究室主任李广训从莨菪草中提取出镇痛药阿托品,疗效超过当时国内正规药厂产品;技术人员还创新“小米酿造酒精”“芒硝提取硫酸钠”等工艺,解决了边区药品原料短缺问题。
6月,制药厂奉命迁回陕北,在安塞县砖窑湾镇西河口建设新厂。至年底,该厂已能年产注射剂3900盒、中药2500磅,覆盖边区80%的医疗需求,其编写的《抗战新药集》成为各根据地药厂的技术范本。
5.延安试制出首台50瓦高频短波发报机
延安通信材料厂成立一年后,1939 年秋,成功试制出首台50 瓦高频短波发报机。技术人员通过不断反复试验和改进,相继制造出可变电容器、可变电阻、电键等元器件,为试制50瓦高频短波发报机奠定了基础。
发报机工作频段:覆盖3-12MHz(短波高频段),可通过更换波段线圈实现多频点切换。发射功率:50瓦(峰值功率可达100 瓦),配合菱形天线,通信距离达1500公里。调制方式:采用振幅调制(AM),兼容莫尔斯电码和语音通信。配套汽油发电机(1.5千瓦),解决了边区电力短缺问题。通过调节LC振荡电路的Q值,降低信号衰减。整机重量控制在35公斤以内,可拆卸为三个模块(主机、电源、天线),便于山地运输。比同期电台具有较大优势。
发报机的成功试制,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和效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
此后,延安通信材料厂又陆续制造了100瓦大功率发报机、为新华通讯社制造了500瓦发报机,还试制了小型报话机等,满足了不同的通信需求。
6.首次论证了脚气病与维生素B1缺乏的因果关系
生化营养学研究员侯祥川在1939年发表《四川地区营养缺乏病调查报告》,首次系统论证了中国人群脚气病与维生素B1缺乏的因果关系,其价值不仅在于科学发现,更在于将国际营养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为战时民生保障与战后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至今仍是理解营养缺乏病机制与制定防治策略的重要参考。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军民因长期食用过度精磨的白米(去除米糠),导致维生素 B1(硫胺素)摄入不足,脚气病患者表现为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干性脚气病)或心力衰竭(湿性脚气病),与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丙酮酸代谢障碍直接相关。通过动物实验(如大鼠喂养实验)和人体代谢研究,证实补充维生素B1可逆转症状,而精米饮食会加剧病情。
侯祥川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本土化实证研究,而非基础理论突破。首次在中国人群中系统论证维生素B1缺乏与脚气病的因果关系,早于国际上对亚洲人群营养问题的关注(如1940年代WHO东南亚营养调查)。其“营养缺乏病综合防治”模式,为1950 年代全国性脚气病普查与粮食加工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7.西南联大研制出短波电台
1939年,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无线电研究所研发并首批量产的50台电台交付使用,用于云南、广西等战区滇缅公路运输调度、远征军与国内指挥部的联络,以及飞虎队(美国志愿航空队)与中国空军的协同作战。
电台分为固定式(功率50瓦,通信距离约500公里)和便携式(功率5瓦,通信距离100-200公里)。利用高频短波(3-30 MHz)通过电离层反射实现远距离传输,适合地形复杂、基础设施匮乏的抗战环境。部分元件(如可变电容器)用陶瓷或玻璃材质。设计紧凑便携,重量大幅降低,适合野战部队携带。优化天线设计,提升信号稳定性,适应山区、丛林等复杂地形。
1942年滇缅战役期间,短波电台在密支那、松山等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保障了远征军与史迪威将军的实时沟通。
8.中国第一口工业化油井在玉门投产
1939年8月11日,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人选定的玉门老君庙1号井钻至115.51米时喷出工业油流,投产后日喷原油10吨左右。这是中国第一口工业化油井,标志着玉门油田正式投入开发。
与此同时,玉门油田着手筹建炼油厂。1939年购得容量为260升的小型间歇卧式蒸馏釜,安装在老君庙门前,以煤和柴草为燃料,于当年5月开始炼油,每釜加工原油93公斤,至该年底共加工原油71.5吨,是玉门油矿炼油活动的开端。
1940年2月,玉门油田建成日处理原油约2吨的立式连续蒸馏釜和分馏塔及相应的冷却器、油水分离器等设施,实现了连续化炼油生产。同年,铺设从矿区到炼油厂的输油管线,结束了原油依赖人力和马车运输的历史。全年炼制汽油211吨、煤油100 吨、柴油193吨。玉门油田的油品不仅直接用于前线军事运输,还通过建立分销机构覆盖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稳定了大后方的燃料供应。
9.八路军首支自主设计马步枪诞生
1938年初,八路军面临严峻的轻武器匮乏问题。全军步枪缺口达40%,战士人均弹药不足5发,且缴获的“三八式”“汉阳造”规格繁杂,后勤保障困难。在此背景下,八路军总部修械所(黄崖洞兵工厂前身)技术股长刘贵福带领12名工匠,以缴获的捷克式卡宾枪为原型展开改良。
1939年4月25日,制成口径为6.5毫米,长度和重量介于步枪和马枪之间的马步枪。此时正值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于是为其命名为“无名式马步枪”。该枪口径7.9毫米,短而轻,长不到1米,比一般步枪短100~200毫米,枪重仅3.36公斤,近似马枪,后坐力小,但枪身和刺刀总长超过三八式步枪,折叠式三棱刺刀在拼刺刀时占尽优势。至年底,实现月产 60 支,初步建立起八路军轻武器标准化生产体系。
10.昆明中央机器厂投产
1939年9月9日,昆明中央机器厂投产。
中央机器厂的前身是1936年于湖南湘潭成立的“中央机器厂筹备委员会”,1938年因日军逼近武汉随即历时半年迁移,将5000余吨设备经香港、越南转运至昆明,1939年6月完成厂房建设。
该厂初期计划生产飞机发动机,后转向动力机械、通用机床和军工设备制造。1939年投产当年即生产蒸汽机、煤气机等动力设备,其中50马力蒸汽机用于军工修械所,解决了手工驱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中央机器厂的投产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机械工业从维修向制造的重要转型,更在抗战烽火中奠定了西南地区工业体系的基础。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